新澳门开将结果 QQ客服 新澳门开将结果 官方微信 新澳门开将结果 新澳门开将结果 官方微博 新澳门开将结果 在线留言
在线留言
您好,欢迎提出宝贵建议与意见!您留下的每个字都将被用来改善我们的服务。
名:
手机号码:
留言内容:
新澳门开将结果
油价暴跌的真相:对“石油权力”的争夺
作者: 来源: 中国石油报 发布时间: 2020-03-23

  编者按:在新冠病毒肺炎扰乱全球经济活动,石油需求持续下降的背景下,3月6日,“维也纳联盟”新一轮减产谈判破裂,俄罗斯表示将增产,沙特迅速启动价格战争夺市场份额,国际油价断崖式下跌,降至30美元/桶附近。

  无独有偶,在1985~1986年的油价暴跌事件中,沙特同样放弃“机动生产者”的角色,决定增产,油价应声大跌。对“石油权力”的争夺,是油价暴跌历史真相的核心。对我国而言,从短期看,低油价有利于减少石油进口成本,进而降低用能成本,对疫情后的经济复苏较为有利。长期看,油价暴跌对全球经济的负面冲击,有可能影响出口,需值得警惕。

  上世纪80年代以来,国际油价共出现过5次暴跌,分别是1985年~1986年的油价暴跌、1997年~1998年的油价暴跌、2008年~2009年的油价暴跌、2014年~2016年的油价暴跌及本次——新冠疫情爆发式蔓延叠加“维也纳联盟”破产引发的油价暴跌。

  1985年~1986年的油价暴跌。20世纪70年代,受1973年石油禁运、1979年伊朗革命事件等影响,国际油价快速上涨,从1973年的3美元/桶上涨至1979年的30美元/桶。油价飙升刺激了北海与阿拉斯加油田的开采热潮,OPEC成员国也趁势提高产能。20世纪80年代初,西方世界陷入严重的周期性经济危机,经济增速大幅下降,石油需求呈负增长。为保油价,以沙特为首的OPEC决定“限产保价”。但此举导致OPEC市场份额下降,从1979年的47.8%下降至1985年的30.1%。其他OPEC国家暗中增产,大幅度挤压沙特在全球的市场份额。在1985年底,沙特决定放弃“机动生产商”的角色,不再限制自己的产量,导致国际原油价格从1985年11月的31.75美元/桶下降至1986年4月的10美元/桶,降幅达70%。

  1997年~1998年的油价暴跌。1997年7月初,亚洲金融风暴席卷泰国,并波及马来西亚、新加坡、日本、韩国和中国等地,导致亚洲多国经济受到重创。WTI油价从当年11月起迅速走低,从21美元/桶迅速下降至1998年12月的不足11美元/桶,跌幅近50%。

  2008年~2009年的油价暴跌。2008年美国房地产泡沫引发次贷危机,造成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以及新一轮的世界金融危机,油价随后出现暴跌。油价从2008年中的最高价147美元/桶跌至年底最低30.3美元/桶。

  2014年~2016年的油价暴跌。受美国页岩革命影响,全球油气供应急剧增加,OPEC和非OPEC产油国为争夺市场份额坚持不减产。叠加石油需求增长乏力等因素,2014年全球石油市场陷入严重失衡,2014~2016年油价呈连续下降趋势,WTI价格从2014年的平均93.2美元/桶跌至2016年初最低的26.2美元/桶。

  而第5次便是当下,2020年3月份正在发生的,油价在一周左右的时间跌幅超过40%。能源战略学者陈卫东解释:“回顾前4次油价暴跌事件,1986年和2014年两次下跌主因是富余产能;1997年、2008年的两次下跌主因是金融危机,导致需求不足。唯有这一次,是需求和供给两相夹击造成。”的确如此。

  在前四次油价暴跌的历史事件中,沙特“机动生产商”作用在1985年~1986年事件中发挥得最为充分。此次事件中,沙特的石油产量从1985年的360万桶/日,上升至1986年的520万桶/日,增幅为160万桶。

  由于伊朗伊斯兰革命和两伊战争的影响,伊朗和伊拉克石油产量下降,1980年,石油价格达到了36.8美元/桶的高水平。这期间,沙特一直保持着1000万桶/日的产量水平,以抑制油价过快上涨,“机动生产者”的作用发挥得相当充分。但从1981年开始,事情出现了反转。由于美欧国家出现周期性经济危机,石油需求锐减,加上苏联1980年~1984年的石油年产量已达到创纪录的6亿吨以上(1200万桶/日),与OPEC产油国大打价格战,到1985年,油价已降至27.6美元/桶。为保护价格,沙特联合OPEC其他成员国,采取“限产保价”政策,结果是其产量水平从1980年的1030万桶/日,萎缩到1985年的360万桶/日,减产幅度接近70%。到1985年,沙特觉得继续采取价格保护措施已无意义,于是放弃“机动生产者”角色,决定增产,油价应声大跌。直到新世纪以来,才进入上升通道。

  历史是相似的,在2014年~2016年油价暴跌事件中,沙特拒绝“限产保价”的惯性做法,决定维持产量保市场份额。2014年以来的那次暴跌事件尚未远去,沙特在时任石油大臣阿里·纳伊米的带领下,开足马力生产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。而沙特的石油产量水平从2014年的1150万桶/日,上升至2016年的1240万桶/日,净增90万桶。

  其实,从沙特历次“机动生产者”角色发挥,特别是在2016年12月为挽救极端低迷的石油市场,以极大勇气和毅力与俄罗斯达成“维也纳联盟”,此后三年一直在超额执行限产配额,以及2015年和2020年沙特两次放弃“限产保价”,决定“增产保市场份额”的情况看,沙特在全球石油市场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仍然十分显著,沙特的“石油权力”仍然很大。

  沙特的“石油权力”来自三部分。一是其通过“石油换安全”战略,在国家安全上与美国这一超级大国捆绑在一起。有了美国的安全保护伞,沙特在大幅增产或减产上就无后顾之忧,不必担心邻国或其他大国在安全上对自己的威胁。二是其为“石油美元”体系提供了物质保障。如果缺少沙特石油这一大宗商品交易带来的规模效益,以及缺少沙特将石油收入盈余投向美国金融市场带来的示范作用,则“石油美元”体系的稳定性将大打折扣。三是其超低的石油生产成本,使得其在历次价格战中比其他产油国更具韧性。

  归根到底,就全球石油市场中的供给侧而言,沙特拥有无与伦比的“石油权力”,这或许就是其有勇气与俄罗斯开打价格战,而且能打持久战,且并不太在意油价暴跌的真相。

  产油国

  “维也纳联盟”竞相增产争夺市场份额

  一桶激起千层浪,作为目前最重要的战略物资之一,石油牵动着全世界的敏感神经。

  3月6日,OPEC+与俄罗斯的减产磋商失败,导致油价暴跌。随后,沙特扣动其石油火箭筒的扳机——伴随着蔓延的新冠疫情,俄罗斯和沙特在原油市场的价格战开启了一场充满不确定性的博弈。价格战愈演愈烈的原因是什么?各国在油价下跌、需求减弱的情况下为何还要频频加大供应?

  尽管油价较低,却仍可以受益于额外的原油供应。沙特阿拉伯国家石油公司11日宣布,将把原油极限产能从当前的1200万桶/日提升至1300万桶/日。4月起,沙特的原油供应量还将大幅提高至1230万桶/日。同日,阿联酋阿布扎比国家石油公司在一份声明中称,将把4月原油产量提高至400万桶/日以上,并加快实施将产能提高至500万桶/日的计划;该公司此前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这一目标。

  欧佩克的成立旨在调节产油国的产量,维护原油市场稳定。但不可否认的是,它还解决了产油国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,毕竟全球70%~80%的原油储量可不是一个小数目。减产不利于本国经济收入增长,对于产油国来说牺牲很大;若会议成员集体减产,其他国家很有可能会趁机抢占市场份额。因此,争抢需求日渐下降的国际原油市场份额成为近期产油国的一致目标。

  另有熟悉俄罗斯情况的知情人士透露,俄罗斯石油公司准备从4月开始增加原油产量。这是俄罗斯方面对沙特周末举动做出的第一个较明确回应,试图打击美国的页岩油生产、争夺市场份额。除此之外,俄罗斯认为其拥有的1500亿美元福利基金,足以应对未来五六年的低油价风险,决定即便“桶桶贱卖”也不减产。

  供需失衡是引发原油价格大跌的根本原因,需求端引发的暴跌往往都源于金融危机,而油价上涨的推手,也无非是需求刺激,或是供给端主动减产。然而,结合历史与现实就能发现——针对油价下跌的各式对策中,都保证了“有能源需求”这个要素。如果没有需求方,那么无论如何进行操控,油价也是无法大幅上涨的。

  市场分析人士认为,俄罗斯与沙特正在比拼“谁更能耗得起”,最先妥协的一方将成为输家。目前来看,这场对峙有可能持续数月。

  据路透社报道,美国政府已大幅调降2020年美国石油产量增长预估,从之前预估的增加96万桶/日,下调至增加76万桶/日,并预计2021年产量减少33万桶/日,至1266万桶/日。国际能源署(IEA)署长法提赫·比罗尔指出,美国页岩油的生产成本高于沙特的大型油田,油价如果维持在35美元/桶以下,多数油井将陷入亏本,将不可避免地减少新增开发速度。

  美国在此次战役中,最大的劣势莫过于成本较高,但是多品类经济产业,给予了页岩气公司充足的现金流。因此,在短期内美国并不会受到较大的威胁。但是时间久了,页岩气公司也会面临破产的风险。在这场价格战中,市场份额可能被吞噬的还有一群产油小国,它们只能任由油价暴跌,无法通过增产抢占市场份额。沙特下个月的产量将远超过1000万桶/日,俄罗斯可以在短时间内增加200万桶/日。但有些国家,例如阿联酋和科威特,只能增加数十万桶的日产量。

  综合种种因素考虑,能源信息署(EIA)对全球石油供需和价格的短期前景预测进行了重大调整,认为直到2020年第四季度才能看到市场回归平衡。EIA在其最新的短期能源展望中预测,欧佩克将瞄准市场份额,而不是平衡的全球石油市场。此前,EIA认为欧佩克将在2020年和2021年限制产量,以努力保持全球石油市场相对平衡。

  没有人会免费出售石油,如果真的像EIA所预测的那样,下降总会到底,甚至可能停留在现在的水平。但这不是问题关键所在,而是“买石油的人”在减少。由于冠状病毒的流行,全球需求大幅下降,市场确实缩小了。

  由于全球经济增长速度降低和全球预期出行减少,EIA预计2020年第一季度全球石油和液体燃料平均消费量将达到9910万桶/日,较2019年同期下降90万桶/日。EIA预计,2020年全球石油和液体燃料需求将增长不到40万桶/日,2021年将增长170万桶/日。

  EIA预测,到2020年第三季度,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将减弱,在预测的剩余时间内,需求增长将恢复先前的趋势。全球液体燃料库存在2019年下降约10万桶/日后,2020年将平均增长100万桶/日。EIA预计,由于石油需求增长缓慢,库存将在2020年上半年达到最大,以170万桶/日的速度增长。

  尽管原油价格下跌可能在短期内对消费者有利,但是随着时间推移,对勘探和生产环节投资不足会造成原油供应短缺。阿联酋GLAS咨询公司负责人吉宾斯表示,对于石油和天然气相关的服务行业来说,价格战带来的影响是非常不利的。因为石油公司会尽最大可能削减成本,以更好地管理整体盈利能力。

  即便沙特等海湾地区产油国生产成本较低,短期内在应对油价下跌方面处于相对有利地位,但所有主要原油生产国都需要靠更高的油价来维持国民经济运转。吉宾斯总结说:“我将这视为一场博弈。到目前为止,我们只看到双方的最初几步。”当前紧张局势产生的影响预计还将波及其他经济部门。如果油价再跌25%~30%,海湾国家将最先承受可能产生的后果。

  油价大幅下跌,市场随后开始沿着不确定性加剧的方向发展。除了打击美国页岩油企业的资金链、美国产油企业的竞争力,也考验投资能源产业的投资人的信贷能力,因而诱发连锁反应。这意味着市场的困惑和震荡,恐怕不会短期终结。随着这些事件的发生,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开始预测世界将面临新的金融危机。曾预言过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经济学家杰西·科伦坡警告说,经济灾难即将来临,石油下跌就是原因之一。


  消费国


  低油价制约我国油气行业发展


  近日来,全球范围内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显著拉低了全球石油需求。美国能源署(EIA)月报将2020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速预期下调66万桶/日,至37万桶/日;将2021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速预期上调21万桶/日,至173万桶/日。OPEC月报将2020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长预期下调92万桶/日,至增长6万桶/日,且有可能进一步下调。

  另外,因受新冠疫情影响,预计一季度世界石油需求同比下降270万桶/日,二季度同比仍将负增长。全年来看,2020年或将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石油需求全年水平首次同比下降。

  可以说近日的油价暴跌,究其本质仍是2014年开启的油价调整的延续,页岩油的威胁仍未排除,“减产”政策终止带来的供应侧恐慌导致油价断崖式下降。

  原油作为全球大宗商品之母,其价格的大幅波动对全球经济、金融市场有较大负面影响。3月9日在美油刷新史上最大跌幅后,美股也罕见地触发跌停,美国三大股指集体大跌逾7%。而经济回落会抑制新能源发展。首先,油价巨幅波动导致的经济衰退会对全球能源需求造成抑制,也压制了新能源需求。其次,油价大幅波动导致金融市场紊乱,对新能源企业的投融资不利,阻碍新能源产业发展。再次,受冲击后的全球经济复苏需要更低成本的能源,低价的石油占据优势。

  总的来说,油价下跌将对能源转型有一定影响,但影响不会太大。能源转型是综合技术经济性、资源可获得性、气候环境约束、产业政策引导、能源规划目标等多方面的结果。近年来,在政策支持下,新能源技术不断进步、应用模式不断创新,已经成为能源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尽管油价暴跌对新能源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,但新能源继续快速增长的趋势不会改变。此外,我国一直致力于推动安全高效、清洁低碳的能源体系建设,积极应对气候变化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。因此低油价并不会减缓我国能源转型进程。

  从短期看,低油价有利于减少石油进口成本,进而降低用能成本,对疫情后的经济复苏较为有利。当前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原油进口国、全球第二大石油需求国。2019年我国石油表观消费量为6.6亿吨,占全球石油消费总量的近14%;进口原油5.06亿吨,约1011万桶/日,占全球原油贸易总量的比重超过五分之一。据测算,国际油价每下降10美元/桶,每年石油进口支出减少约2500亿元人民币。但长期看,油价暴跌对全球经济的负面冲击,有可能影响我国出口,值得警惕。

  值得高度关注的,是油价暴跌对我国油气行业的冲击。一方面,低油价对油气勘探开发的效益造成了冲击。低效无效的开采将制约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。另一方面,超低油价有可能加剧成品油市场不公平竞争。受我国“地板价”政策约束,当国际油价低于40美元/桶时,国内成品油最高零售限价不做调整,对炼化企业效益更为有利。但“地板价”政策的出台目的是通过利润在产业链的转移,以下游盈利弥补上游勘探开发亏损,也是基于价格手段以抑制不合理石油消费。

  近年来,我国炼化产能快速增长,2019年达8.6亿吨,其中民营炼厂产能占比约35%。对于此类无勘探开发业务的炼化企业而言,无需背负上游低油价负担,利润也会更可观,有意愿采取低价抢市场策略。

  需要注意的是地板价政策下,国内外成品油价格有可能倒挂,走私油可能猖獗。此类现象将加剧市场乱象,对国家发展也不利。因此,在低油价背景下,国内各类企业应加大合作力度,共同维护市场,促进行业健康发展。同时,国内企业也可积极走出去,抓住资产相对低位的时机,通过参股并购等方式增加海外权益量。(作者:王利宁为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石油市场研究所主任工程师,霍丽君为该所经济师)